- 联系我们
汉杏林陪诊服务平台
联系人:高经理
手机1:13240162833
手机2:18611908885

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简介及专家团队推荐
发布时间:2025-06-29 点击数量:6
一、研究所简介
历史地位与规模
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,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耳鼻咽喉科专业科研机构之一,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深度结合,形成“科所合一”模式,现为国家重点学科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WHO防聋合作中心(2008年落户)及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。研究所下设基础部、应用基础部、行政部,以及生理室、免疫室、语言康复室等7个研究室,拥有专职科研人员54名(含教授/研究员6名、副研究员10名),并设有国内首个耳鼻咽喉科博士后流动站(1991年),累计培养博士后8名、博硕研究生40余名。
核心科研与临床转化平台
1.重点研究领域
听觉与前庭疾病:人工耳蜗技术、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机制研究,推动国产耳声发射设备研发;
鼻科学:慢性鼻窦炎免疫调控、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;
头颈肿瘤:肿瘤生物学及靶向治疗探索;
防聋治聋:新生儿听力筛查、老年性聋干预策略。
2.重大科研成果
人工耳蜗技术: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2006年),主导制定汉语言语测听国家标准;
感染性疾病研究:分离沙眼衣原体(1956年)获WHO“国际沙眼金质奖章”;
临床转化:开发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诊断试剂盒,检出时间从7天缩短至2小时。
3.国际合作与公益实践
与丹麦瑞声达听力集团共建国内首家临床听力研究中心(2016年),研发中文环境专用助听器;
主导“光明行”义诊,筛查偏远地区致盲性眼耳疾病超10万例;出版《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330问》免费发放50万册。
二、专家团队推荐
领军专家
1.张罗(教授/博导、研究所所长)
专长领域:慢性鼻窦炎、变应性鼻炎免疫机制与鼻内镜微创手术;
学术贡献: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,发表论文300余篇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;现任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科学学会候任主席、亚洲鼻科学论坛主席。
2.刘博(教授/博导、副所长)
专长领域:耳聋耳鸣、眩晕疾病(如BPPV)诊疗;
突破性成果:国内首次定义“大前庭水管综合征”诊疗标准,主持BPPV全国多中心研究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人工耳蜗研究)。
3.张华(教授/临床听力学中心主任)
专长领域:汉语言语测听体系研发、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精准验配;
行业标杆:主编《国家助听器验配师教材》,创立普通话言语测听国家标准;国际听力学会认证高级听力学家。
4.黄丽辉(教授/防聋办主任)
专长领域:新生儿听力筛查、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;
社会角色:中华医学会听力学组组长,推动国务院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》落地。
骨干专家
5.陈雪清(研究员/应用基础部主任)
专长: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效果评估、听力康复训练,国内首批听力学专业人才。
6.王硕(副研究员/听觉感知课题组组长)
专长:汉语环境言语感知机制研究,主导中澳听力学联合培养项目。
7.李根林(主任医师)
专长: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联合听力学干预,年接诊患者6000例。
三、核心优势总结
科研临床闭环:从基础机制(如鼻窦炎免疫通路)到技术转化(人工耳蜗、助听器国产化),形成完整创新链;
国际协作标杆:WHO防聋合作中心主导全球战略中国实践,丹麦瑞声达联合研发中文助听解决方案;
公益辐射力: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全国,基层医师培训超千人,推动技术下沉。
合作与就诊提示
地址: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(西区);
科研合作:听力、鼻病课题联系张罗团队(邮箱见官网);
临床转诊:疑难耳聋、眩晕患者需通过同仁耳鼻喉科门诊转诊至专家团队。
同仁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以“科所合一,闻声愈疾”为使命——从沙眼衣原体的首次揭秘到汉语测听的国家标准,在基础与临床的交汇处践行“科研无界,仁心有光”的医学信仰,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