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免疫研究室简介及专家团队推荐
发布时间:2025-06-02 点击数量:25
免疫研究室简介
历史与定位
免疫研究室成立于1976年,是广安门医院基础研究的核心专业实验室之一。建室宗旨为“立言、立功、立德”,致力于融合中医免疫学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,开展科学严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。
经过近50年发展,已形成以中医药调节免疫性疾病为特色、兼具纳米药物研发和神经免疫学交叉研究的创新平台。
研究方向与特色
1.中医免疫性疾病防治
聚焦类风湿关节炎、哮喘、肾病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,探索中药调节免疫失衡的机制。
2.情志性疾病与神经免疫学
研究心理应激导致的免疫失调,建立独特的情志性疾病动物模型(如心理应激模型)。
3.纳米中药技术
设计载药纳米颗粒(如金纳米颗粒、壳聚糖材料),提升中药靶向性和疗效,为中西医结合药物开发提供新路径。
科研平台与技术
实验模型:涵盖II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、孕期药物暴露模型、老年痴呆模型等10余种病生理动物模型。
核心技术:
细胞生物学(原代细胞培养、量子点标记技术)
分子免疫学(蛋白质分析、多光谱成像)
微流控实时监测(ONIX系统)及纳米药物药效评价。
设备支撑:拥有80℃低温冰箱、荧光显微镜、流式细胞仪(公用平台)、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等先进设备。
专家团队推荐
研究室核心团队由5名高级研究人员组成,均承担国家级项目并产出显著成果:
1.吴振宇(研究员/学科带头人)
硕士研究生导师,1988年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主导研发新药“养阴生血合剂”获1999年新药证书及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研究方向:中药抗辐射损伤机制与免疫调节药物转化。
2.杨卉(副研究员/硕士生导师)
中国科学院博士,美国加州大学及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问学者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青年基金等6项国家级课题。
研究方向:纳米中药载体设计、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制。
3.张云(副研究员/科室副主任)
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院所级课题,参与多项国家级临床基础研究。
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基础。
4.何轩辉(助理研究员)
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,主持博士后基金项目,专长于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与分子免疫学分析。
5.吴广均(主管技师)
资深实验技术专家,指导多项课题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操作,保障研究技术落地。
重要成果与贡献
专利与新药:研发“养阴生血合剂”(抗辐射损伤)、“止痛泡沫气雾剂”(专利号ZL94118810.8)等制剂,成果转化达175万元。
科研项目:承担国家“八五”“九五”攻关课题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3项中医药管理局项目,获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。
人才培养:2000年至今培养硕士/博士21名,与风湿科、妇科等多科室协作推动临床基础转化。
研究室秉持“学术创新、科研支撑、互动合作”原则,持续服务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,联系方式: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医院行政楼502-517室,电话010-88001546。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