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联系我们
  • 汉杏林陪诊服务平台
    联系人:高经理
    手机1:13240162833
    手机2:18611908885

    北京汉杏林|汉杏林陪诊|汉杏林|挂号|陪诊|北京陪诊|预约挂号|办理住院|预约专家|预约手术

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简介及专家团队推荐

发布时间:2025-08-09 点击数量:5

一、科室简介
历史与地位
百年传承:消化内科由我国现代医学奠基人张孝骞教授于1933年创立,是中国最早的消化专科之一。20世纪70年代,陈敏章教授创建消化内镜中心,推动纤维内镜技术全国普及。
学科荣誉: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(2011年)、教育部重点学科(2000年、2006年),复旦医院专科排行榜稳居前列。

医疗特色与规模
亚专业全覆盖:设胃肠病、肝胆胰、内镜三大核心亚专科,下设胰腺疾病诊治中心、炎症性肠病(IBD)中心、胃肠动力中心等9个特色诊疗平台,专注疑难重症诊疗。
核心技术优势:
内镜技术: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内镜(EUS)、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(ERCP)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等微创技术,早癌检出率居国内前列。
疑难病诊疗:年收治患者700例,疑难危重症占比92.14%,成功诊治C1酯酶抑制物缺乏症、腹茧症、先天性淋巴管畸形等罕见病。
身心疾病整合:首创消化心理联合门诊,针对功能性胃肠病开展多学科协作治疗。
规模与硬件:60张床位(含东西两院区),年门诊量超10万人次;配备高清电子内镜、胶囊内镜、双气囊小肠镜等先进设备。

科研与教学
科研创新:近5年获国家级课题20余项(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),牵头“胃早癌筛查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,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10余项奖项。
教学传承:首批国家级专科医师培训基地,住院医师结业通过率近100%;主编《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》等教材,培养硕博研究生56人、进修医师117人。

社会贡献
基层支援:牵头制定基层消化道肿瘤筛查规范,对口支援西藏、内蒙等地医院;近5年培训基层医师5000余人。
指南制定:参与修订《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》《肠易激综合征诊疗共识》等国家级规范。



二、专家团队推荐
1.钱家鸣教授
职务:学科带头人,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原副主任委员,亚洲IBD联盟会议主席。
专长领域:炎症性肠病(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)、胰腺疾病及罕见病(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)。
突出贡献:牵头全国IBD诊治规范推广项目,发表论文200余篇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“金牌好医生”称号。

2.杨爱明教授
职务:消化内科主任,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。
专长领域:内镜下早癌微创治疗(ESD/EMR)、胆胰疾病介入(ERCP)、超声内镜引导穿刺。
技术创新:主导“胃早癌多中心研究”获“十三五”国家资助,推动早癌内镜诊疗标准化。

3.李景南教授
职务:副主任,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。
专长领域:消化道肿瘤综合防治、遗传性胃肠病(如家族性息肉病)。
科研方向:聚焦肿瘤早期预警标志物研究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。

4.吴东副教授
职务:教育处处长,中国医学教育协会消化专委会副主委。
专长领域:疑难胃肠病、消化道出血及重症营养支持。
教学贡献: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,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。

5.方秀才教授
职务: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。
专长领域:功能性胃肠病(肠易激综合征、慢性便秘)、胃肠动力障碍。
学术引领:主译《罗马IV:功能性胃肠病》国际指南,修订中国便秘诊疗共识。

6.吕红副教授
职务:中国罕见病联盟消化病学分会委员。
专长领域:炎症性肠病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遗传性消化疾病。
国际协作: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博士后,推动IBD靶向治疗临床转化。

7.李晓青副教授
职务:功能性胃肠病学组委员。
专长领域:胃肠动力疾病(贲门失弛缓症、胃轻瘫)、心身消化交互障碍。
科研创新: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探索脑肠轴机制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。



三、科室特色方向
疑难病多学科协作(MDT):依托罕见病会诊中心,整合基因检测与病理诊断,年确诊疑难病例超600例。
早癌防治体系:建立胃早癌门诊,通过高清染色内镜实现早期诊断率90%以上,ESD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超95%。
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:与美国NIH、日本神户大学合作开展内镜技术培训,推广“协和标准”。

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以“传承协和精髓、攻克疑难重症、引领技术创新”为使命,持续推动中国消化病学发展。更多信息可通过医院官网或学术平台查询,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