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CC
发布时间:2025-06-10
科室发展历程与技术地位
该中心PICC专科成立于1999年(成功置入首根PICC导管),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PICC技术的单位之一。2008年成立全军首家静脉导管门诊,2009年组建专职置管团队并开设全天候护理专科门诊,现为国家级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培训基地。科室累计获军队医疗成果奖4项、国家专利8项,主编全国首部PICC专著及培训教学光盘,主导撰写静疗专家共识2部,技术覆盖疑难血管置管、输液港植入等高难度操作。
核心技术与特色优势
1.疑难血管精准置管技术
磁导航实时追踪定位:通过Sherlock3CG系统结合磁场与ECG技术,实现导管尖端毫米级定位,避免辐射暴露,显著降低高龄、危重症患者导管异位风险(如101岁超高龄患者成功案例)。
超声引导隧道式PICC:针对躁动、水肿患者,在皮下建立“隧道”固定导管,脱管率趋近于零,获评“军队护理类二级”创新项目。
2.静脉输液港(Port)植入技术
2010年即获军队医疗成果奖,擅长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入路植入,避免锁骨下穿刺并发症,迄今完成超50例,成功率100%。
3.应急处置与综合管理
研发PICC医疗应急处置包(国家专利号CN221578087U),集成抗凝、堵管疏通等急救用品,支持快速展开操作。
建立“标准化维护并发症预防患者教育”全流程管理体系,降低感染、血栓等风险。
专家团队推荐
领军人物
乔爱珍(主任护师、空军级专家)
专长:国内超声引导PICC置管技术奠基人之一,对不可视血管穿刺成功率>99.5%;主导静脉输液港技术临床应用,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。主编专著8部,带教军地专科护士超500名。
核心骨干
马威(PICC专科护士、技术组长)
专长:磁导航定位、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核心成员,完成全军首例超百岁患者双腔PowerPICC置入;主讲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《PICC标准化维护技术》。
苏迅(护理部主任)
专长:PICC规范化管理体系设计者,制定准入制度及质控标准,推动技术全军推广。
协作专家
李利(超声科主任):提供血管超声精准评估支持,降低穿刺并发症。
孙鹏(放射科副主任):负责导管影像定位及异位调整,提升置管精准度。
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
技术辐射:为军地199家医院培养专科护士392名,年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次。
创新研发:推进“3D生物打印皮肤”在创面患者静脉通路建立中的应用,探索缩短治疗周期40%。
军民融合:设立国际儿童烧烫伤救治中心,为贫困患儿提供PICC技术支持。
总结
该科室以疑难血管置管技术(磁导航、隧道式PICC)和静脉输液港植入为核心优势,在超高龄、危重症、肿瘤患者静脉通路建立领域居国内前列。团队由乔爱珍领衔,马威等中青年骨干深耕技术创新,结合多学科协作模式,为患者提供“精准置管安全维护应急保障”全链条服务。
就诊提示:
地址:门诊大楼4层B区静脉导管治疗室(PICC置管/维护)
时间:周一至周五全天,周六上午(仅维护)
电话:(010)66928118转106409。
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