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射科
发布时间:2025-08-24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(北医三院)放射科历史悠久、技术力量雄厚,是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医学影像中心。
科室简介与特色
北医三院放射科成立于1958年,由我国放射学先驱李果珍教授等创建。历经刘庚年教授、谢敬霞教授、李选教授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传承与发展,现任科室主任为袁慧书教授(2010年接任)。科室已从初创时期的基础X线检查科室,发展成为全面数字化、亚专业齐全、医教研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医学影像科,是国家首批影像学硕士和博士授予点。
科室拥有强大的硬件设备:包括1.5T及以上高场磁共振(MR)设备14台、64排及以上高端CT设备14台、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(DR)22台,以及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等。所有设备均接入覆盖全院及各分院区的PACS、RIS平台,实现了影像的信息化、数字化管理,并提供诊断报告和影像胶片的自助发放。
科室规模与人才:科室现有职工约198人,其中诊断组52人,技术组113人,护理组12人。拥有正高级职称10人、副高级职称15人,诊断医师中90%以上具有博士学历,人才梯队合理,技术实力雄厚。
医疗服务能力:科室年检查量巨大,2022年为超过96万例患者提供了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服务。除全身各系统的常规CT和MR检查外,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检查项目,如:
职业病尘肺诊断(科室传统优势项目)
新生儿及胎儿脑部MRI检查
脊柱动态增强检查
关节的CT及MR造影检查(如肩、膝、髋、腕关节)
CT监视下穿刺活检和引流术、注射治疗术等介入操作
亚专业分组:科室下设5个诊断亚专业组,分别为:
骨肌关节学组
消化泌尿学组
心胸血管学组
神经五官学组
介入学组
其中,骨肌关节学组依托医院优势学科平台,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水平。
科研与教学:科室科研实力强劲,是北京市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。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近百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。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80余篇,其中SCI、EI收录150余篇。科室也是重要的教学基地,是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,常年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教学任务,并每年培养大批进修医生和访问学者。
专家团队推荐
北医三院放射科拥有一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队伍,以下是一些主要专家(排名不分先后):
1.袁慧书教授:科室主任,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。擅长骨关节系统疾病影像诊断,特别是脊柱疾病、骨关节肿瘤及其他病损的影像诊断。同时在CT介入诊疗(如各部位病变CT引导下穿刺活检、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)以及精神疾病认知功能的神经影像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。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、骨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重要学术职务。
2.郎宁教授:主任医师,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,科室副主任。擅长骨关节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和新技术研究。在脊柱肿瘤的多模态MRI成像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,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。
3.韩鸿宾教授:主任医师,教授。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。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应用。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,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。
4.刘剑羽教授:主任医师,教授。擅长腹部影像诊断,担任中华放射学会腹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。
5.王田力副主任医师:擅长普通X线影像诊断、胃肠造影、CT诊断及MRI诊断,尤其腹部疾病影像学诊断,熟悉常规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操作及应用。
温馨提示:医生的出诊时间、擅长领域等信息时有更新。前往就诊前,强烈建议您通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官方渠道(如官网、官方APP、电话或门诊大厅公告)查询最新的专家排班表和个人简介,以便根据您的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专家。
科室荣誉与地位
北医三院放射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,多位专家曾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如北美放射学会(RSNA)、欧洲放射学大会(ECR)等进行大会发言。科室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、中华医学奖等多个重大奖项。2022年,由放射科牵头,联合超声诊断科、核医学科、介入血管科共同申报的医学影像科成功获批“北京市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”。
总结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积淀、强大的专家团队、顶尖的硬件设备、精细的亚专业划分、强大的科研教学实力以及全面的诊疗服务能力,尤其在骨肌系统影像诊断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,成为国内领先的医学影像中心之一,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