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科
发布时间:2025-08-23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(北医三院)骨科成立于1958年,是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,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(ASTEM)排名中位列骨外科学全国第三。科室现有8个病区,272张床位,年手术量超过1.4万台,门急诊量约20万人次,平均住院日仅5.67天,医疗效率和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居于国际前列。
科室概况与历史传承
北医三院骨科由杨克勤教授等创建,历经五代科主任(杨克勤教授、张之虎教授、党耕町教授、刘忠军教授、李危石教授)的领导,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,2007年荣获教育部“创新团队”称号,2019年获批建设“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”。
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许多重要技术:50年代末率先开展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;60年代初完成国内首例针刺麻醉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;70年代出版新中国第一部《颈椎病》专著;80年代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进行假体自主研发;1985年完成全国首例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;90年代率先将骨科划分为多个专业组;2014年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人工定制枢椎治疗脊柱肿瘤。
专业特色与优势领域
北医三院骨科在多个领域的诊疗和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:
脊柱外科:分为颅椎组、颈椎组、腰椎组、脊柱组和脊柱畸形专业组五个专业组。在上颈椎畸形、胸椎管狭窄、脊柱肿瘤等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独具特色。全球最大的寰枢椎疾病诊疗中心,累计完成寰枢椎手术4000余台。颈椎病手术治疗累计近2万例,形成了国内最完善、最系统的诊疗体系。
关节外科:开展髋、膝、肩、肘、踝等关节置换术,其中机器人辅助、计算机导航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。自主研发了国产人工全膝关节假体、单髁假体、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以及关节置换机器人系统。
创伤骨科:专注于四肢骨折、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以及骨髓炎、骨缺损的修复。创新性地采用3D打印微孔钛合金假体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,并在慢性骨髓炎治疗领域取得突破。牵头组建了“四肢骨髓炎及骨肿瘤性骨缺损MDT团队”,针对复杂骨缺损进行高效、个性化重建。
医工结合与科研创新:科室注重医工结合,科研转化成果显著。2017年至2022年共取得专利284项,科研转化金额超过5000万元。研发了国际首款3D打印类骨小梁结构生物力学适配的腰椎椎间融合器、可视化智能辅助系统(VTS)以及全球首例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机器人系统。
专家团队推荐
北医三院骨科拥有75名专科医生,其中主任医师32名,副主任医师16名,博士生导师17名。以下是部分代表性专家(注:以下推荐基于搜索结果,实际就诊请以医院官方最新信息为准):
1.李危石教授:现任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,博士生导师。擅长脊柱退变性疾病、脊柱畸形、脊柱肿瘤等的诊疗。他提出了生物力学适配型椎间融合器的概念,并研发了国际首款3D打印类骨小梁结构生物力学适配的腰椎椎间融合器。
2.田耘教授:骨科创伤外科主任,创伤骨科主任,国际创伤骨科协会(IOTA)中国区主席。擅长四肢骨髓炎、骨创伤所致骨缺损的快速肢体结构重建,对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有丰富经验。
3.田华教授:关节外科主任。专注于关节外科疾病诊疗,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术。牵头研发了国产人工全膝关节假体、单髁假体、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以及关节置换机器人系统。
4.刘忠军教授:第四任骨科主任,博士生导师。擅长脊柱肿瘤、颈椎病的诊治。他在国内率先开展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研究,完成了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人工定制枢椎治疗脊柱肿瘤。
5.周方教授:创伤中心主任,创伤专业组组长,博士生导师。致力于骨折愈合和骨质疏松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,在脊柱骨折、骨盆骨折及四肢骨与关节骨折的微创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。
就诊信息
预约方式:可通过“北医三院”APP、微信公众号、医院官网或现场进行预约挂号。
MDT门诊:对于四肢骨髓炎、术后感染、骨折不愈合、骨肿瘤等复杂疾病,可申请多学科诊疗(MDT)门诊(每周一12:00-13:00,健康医学中心楼5层)。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(本院区);另有首都国际机场院区等。
北医三院骨科以其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、丰富的临床经验、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,为患者提供着高质量的诊疗服务。在选择专家时,建议您根据自身的具体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,通过医院官方渠道了解各位专家的专长和出诊信息后进行选择,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