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醉科
发布时间:2025-08-10
科室概况
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创立于1951年,由赵俊、罗来葵等教授奠基,是中国最早独立建制的麻醉科室之一。1984年成为临床二级学科,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、教育部高等院校重点学科,连续多年位列复旦版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第二,承担国家卫健委麻醉质控中心职责,主导行业标准制定。
核心定位:年均完成手术麻醉超万例,聚焦疑难危重症麻醉管理(如嗜铬细胞瘤、重症肌无力)、围术期疼痛治疗及舒适化医疗,60%以上为全国转诊的复杂病例。
国际平台: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合作,参与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(WFSA)指南修订,推动技术国际化。
医疗特色与优势
1.疑难重症麻醉管理
内分泌肿瘤麻醉:开创嗜铬细胞瘤、垂体瘤等围术期管理方案,突破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肌松药的传统,制定个体化麻醉策略。
多器官保护技术:应用经食道超声监测心脏功能、靶控输注静脉麻醉(TCI)及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,提升高龄、多病共存患者安全性。
2.疼痛全程管理
术后镇痛:1994年国内率先推行患者自控镇痛(PCA),2004年成立急性疼痛服务(APS)小组,年管理超6000例,电子化随访降低并发症。
慢性疼痛治疗:开设疼痛门诊(年接诊8000例),专注癌痛、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综合干预,结合基因机制研究优化治疗方案。
3.安全保障与技术创新
手术安全体系:2009年首创“手术三方核查”制度,纳入全国规范;建立不良事件PDCA改进机制,推动麻醉记录单国家行业标准落地。
血液管理:开展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,推行“合理用血宣传周”,异体输血量逐年下降10%以上。
科研教学与国际影响
科研突破:
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0余项,揭示围术期过敏反应机制、疼痛多组学调控路径,成果发表于《Lancet》《NatureCommunications》。
研发“人工智能血管疾病诊疗系统”“便携式手术导航设备”(配准精度亚毫米级),获国家专利。
教学体系:
国内首个麻醉学博士点,年均培养博/硕士生10余名;主办“全国疑难危重病麻醉学习班”,培训进修医师超2000名。
牵头制定《中国麻醉质控专家共识》,主编《中华麻醉学杂志》《麻醉安全与质控》等核心期刊。
专家团队推荐
科室拥有博导8名、硕导12名,核心团队兼具临床深度与国际视野:
1.黄宇光(主任医师/教授/博导)
职务:科主任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委,WFSA常务理事。
专长:危重症麻醉与血液安全管理;主导制定WHO“手术三方核查”国家规范,获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称号。
2.罗爱伦(教授/博导)
职务:前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委,英国皇家麻醉学院院士(中国大陆第二位)。
专长:内分泌肿瘤麻醉、疼痛治疗;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3.赵晶(主任医师/教授/博导)
职务:科室副主任,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委副主委。
专长:围术期过敏反应机制研究、重症患者个体化麻醉方案;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客座教授。
4.申乐(副主任医师/教授/硕导)
专长:机器人手术麻醉、围术期疼痛机制研究;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4项。
5.张秀华(主任医师/教授)
专长:疑难危重病麻醉(如复杂心脏手术、器官移植);主导PCA技术全国推广。
就诊指引
挂号方式:协和APP/官网预约(提前1-2周抢号),国际医疗部提供特需门诊(如黄宇光、赵晶);
特色服务:
疼痛综合门诊(围术期急性疼痛、癌痛管理);
疑难病多学科会诊(需主诊医师提交申请)。
院区地址:
东单院区: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(主病区);
西单院区: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(协作病区)。
提示:科室以“安全为基、舒适为本”为理念,尤其适合复杂内分泌肿瘤手术、术后疼痛管理及危重症麻醉患者。外地转诊可通过“全国麻醉质控网络”申请绿色通道,详询东院区服务热线(010-69156114),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