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症医学科(ICU)
发布时间:2025-08-10
科室概况
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(ICU)是中国重症医学的发源地与国家级诊疗中心,由陈德昌教授于1982年创立国内首个加强医疗病房,奠定学科基础。科室以疑难危重症救治为核心,开放床位58张(东院区含层流病房),年收治患者超2500例,2021年救治成功率达97.83%,连续多年位列复旦版《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》及科技量值(STEM)全国第一。定位为“生命最后防线的守护者”,承担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职责,主导行业标准制定。
医疗特色与优势
1.疑难危重症综合诊疗平台
多器官衰竭救治:聚焦脓毒症休克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(MODS)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等,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(PiCCO、经食道超声)、ECMO、CRRT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,将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从44%降至25%,达国际先进水平。
多学科协作(MDT):与心外、神外等专科深度联动,为复杂术后患者(如心脏术后抗凝管理)提供个体化方案,被喻为医院“守门员”。
2.精细化重症管理
五级值班三级查房制度:通过住院医师医疗组长教授分层管理,结合每日质控会,确保治疗精准性。
感控领先:2015年成立感控小组,院内感染率全院最低,获评“北京市癌痛示范病房”。
3.突发公卫事件应急核心
深度参与近20年所有重大突发救援:
抗疫贡献:杜斌教授2020年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首批赴武汉,总结“早期插管+俯卧位通气”方案写入国家诊疗指南;团队支援全国多地疫情救治。
国际救援:赴非洲抗击埃博拉、朝鲜医疗支援等,获“全国抗疫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
科研教学与国际引领
科研创新:
牵头中国重症医学临床研究协作组(CCCCTG):覆盖25家三甲医院,牵头14项临床研究,发表SCI论文25篇(含《NEJM》《Lancet》)。
脓毒症研究突破:建立中国首个多维度脓毒症流行病学队列,主导国际指南制定(如2021年国际脓毒症指南)。
技术转化:研发“EIT床旁肺通气血流监测技术”、血流动力学早期预警系统,获国家专利。
教学体系:
国内首个重症医学博士点/博士后流动站,主编国家规划教材《重症医学》。
BASIC危重症课程:获ESICM认证,培训全球20余国学员超千人。
专家团队推荐
科室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,核心团队兼具临床实战与科研领导力:
1.杜斌(教授/博导)
职务:协和医院副院长、MICU创始人,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前主席,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。
专长:脓毒症/多器官衰竭综合救治、突发公卫事件应急指挥;主导限制抗生素策略降低耐药菌感染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抗疫贡献:武汉新冠救治方案制定者,参与国际指南编写。
2.隆云(主任医师/教授/科主任)
职务:现任ICU主任,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委副主委。
专长:血流动力学监测、循环保护性机械通气;首创“人工腹水灌注”等技术,获协和医疗成果奖20项。
公卫救援:指挥淄博火车事故、阜阳手足口病等突发事件救治。
3.刘大为(教授/博导)
职务:前任科主任,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首任主委,重症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。
专长:血流动力学治疗体系奠基人,主编《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》;将ARDS病死率从60%降至40%。
4.翁利(副主任医师/副教授)
专长:脓毒症流行病学、免疫功能监测;首次发布中国脓毒症疾病负担数据(《JAMA》IF=15.008)。
其他骨干:
彭劲民(副主任医师):重症呼吸支持、ECMO管理,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。
团队全员通过FCCS(美国)或BASIC(欧洲)认证,均完成香港中文大学重症培训。
就诊指引
收治范围:仅接收院内专科转诊或外院危重症转诊患者,无普通门诊。
协作机制:
急诊危重患者经评估优先转入;
开通全国“重症质控平台”远程会诊。
院区地址:
东单院区: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(主病区);
西单院区: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(协作病区)。
提示:该科室以救治“最复杂、最危重”病例为使命,非急诊患者需先预约协和相关专科,经评估后必要时转入。实时转诊流程建议咨询医院服务热线(东院区:010-69151188;西院区:010-69158100),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