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3病区简介及专家团队推荐
发布时间:2025-06-30 点击数量:33
一、科室概况
学科地位与历史
国家级核心平台: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神经介入中心,是国内最早专注于脑与脊髓血管疾病诊疗的专科中心。2022年9月并入神经外科学中心,更名为脑血管3病区,现隶属于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。
临床规模:
开放床位34张,配备6间导管手术室及2间复合手术室(介入+开颅同步);
年完成介入手术超8000例(含造影)、开颅及复合手术400余例,手术量居全国前列。
科研实力:承担国家级课题30余项,近5年发表SCI论文200余篇(含《JACC》《Stroke》等顶刊),主导制定行业指南10项。
技术特色
复合手术(杂交手术):国内率先整合介入栓塞与开颅切除,解决复杂动静脉畸形、巨大动脉瘤等难题;
多模态脑保护: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神经导航,显著降低功能区手术致残率;
微创技术全覆盖:涵盖颅内动脉瘤、脊髓血管畸形、硬脑膜动静脉瘘及缺血性脑血管病(如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)。
二、诊疗范围
覆盖全谱系脑脊髓血管疾病:
1.出血性疾病:
颅内动脉瘤(尤其眼动脉瘤、前交通动脉瘤);
脑血管畸形(动静脉畸形、海绵状血管瘤);
硬脑膜动静脉瘘、颈动脉海绵窦瘘。
2.缺血性疾病:
急性脑栓塞机械取栓、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;
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。
3.其他:脊髓血管畸形、脑静脉窦血栓、罕见血管病综合诊疗。
三、专家团队推荐
学科带头人
杨新健(主任医师、博导、科主任)
职务: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,科技部“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创新团队”负责人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。
专长: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、脊髓血管畸形杂交手术;主导复合手术技术标准化,年手术量超千例。
科研:发表SCI论文50余篇,参编《中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南》。
核心专家(按领域分类)
1.出血性疾病组
穆士卿(主任医师、博导):专攻颅内动脉瘤、脑血管畸形介入治疗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。
姜除寒(主任医师):脊髓血管畸形、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领军者,年完成手术超百例。
刘爱华(主任医师):脑动脉瘤栓塞术、狭窄支架成形术,擅长高难度路径搭建。
2.缺血性疾病组
吕明(主任医师):急性脑栓塞取栓、颅内外狭窄支架植入,年手术量居病区前列。
张静波(主任医师):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及术后管理优化。
3.复合手术与危重症组
姜鹏(副主任医师):脑动静脉畸形杂交手术、急诊危重症救治。
贺红卫(主任医师):脑出血微创清除及术后神经功能重建。
四、多学科协作与创新
联合诊疗平台:
与神经内科、影像科共建“脑血管联合特需门诊”,为复杂病例(如动脉瘤合并狭窄)提供手术介入个体化方案;
急诊绿色通道24小时开放,优先处理动脉瘤破裂、急性脑栓塞等危重症。
技术转化:
推动国产密网支架临床应用,打破国际垄断;
研发血管介入机器人影像导航系统,提升操作精准度。
五、就诊指引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(新院区)。
预约方式:
电话:010-59978585(病区);010-114(挂号平台);
特色门诊:
出血性疾病介入门诊(杨新健、穆士卿);
缺血性疾病联合门诊(吕明、张静波);
急诊绿色通道(24小时开放)。
科研入组:开放新型密网支架、复合手术模式的临床试验,符合条件患者可申请免费治疗。
提示:初诊建议携带DSA/CTA影像资料及既往病历,如需陪诊服务请搜索微信小程“汉杏林陪诊”或联系“汉杏林陪诊”客服微信电话:13240162833,汉杏林官网:www.hanxinglin.com.cn。